体现生活艰辛的山歌句子

本站原创 励志语录 2024-09-14 18:18:30 -
体现生活艰辛的山歌句子

大家好,今天来为大家解答体现生活艰辛的山歌句子这个问题的一些问题点,包括二泉映月中描写琴声的句子也一样很多人还不知道,因此呢,今天就来为大家分析分析,现在让我们一块儿来看看吧!如果解决了您的问题,还望您关注下本站哦,谢谢~

本文目录

  1. 二泉映月中描写琴声的句子
  2. 关于蜡染的诗句
  3. 有关吴文化的歌谣,各位帮帮忙吧!

[One]、二泉映月中描写琴声的句子

〖One〗、起初,琴声委婉连绵,有如山泉从幽谷中蜿蜒而来,缓缓流淌。这似乎是阿炳在赞版叹惠山二泉的优美景色,在怀权念对他恩重如山的师父,在思索自己走过的人生道路。

〖Two〗、随着旋律的升腾跌宕,步步高昂,乐曲进入了高潮。它以势不可挡的力量,表达出对命运的抗争,抒发了对美好未来的无限向往。月光照水,水波映月,乐曲久久地在二泉池畔回响,舒缓而又起伏,恬静而又激荡。

〖Three〗、阿炳用这动人心弦的琴声告诉人们,他爱那支撑他度过苦难一生的音乐,他爱那美丽富饶的家乡,他爱那惠山的清泉,他爱那照耀清泉的月光……

〖Four〗、《二泉映月》是阿炳生活的写照,是他情感宣泄的传世之作。阿炳利用自己的创作天赋,把所见、所闻、所感、所想化作一段段扣人心弦、催人泪下的音符,使听众在旋律中产生共鸣。这首二胡曲被世人喜爱并引为经典,是阿炳创作的成功,是他创作天赋的体现。

〖Five〗、阿炳原为无锡城区雷尊殿道士,自幼受到四巨头吴地小山歌、长篇叙事歌、滩簧、说因果和丝竹乐等乡土音乐的熏陶,对音乐非常喜爱。在父亲的教习下,他十六七岁便学会了结构繁复、技法多变的梵音,吹、拉、弹、打、唱、念样样精通,并能正式参加道教法事音乐的演奏活动。

〖Six〗、年过而立之后,阿炳的境遇急转直下。先是因染上吸食鸦片等恶习导致生活潦倒,随后患上眼疾,双目相继失明,再到后来便流落街头卖艺,生活十分贫困。底层的生活让他历尽了人世的艰辛,饱尝了旧社会的辛酸屈辱。

〖Seven〗、但才艺出众的阿炳,经常通过拉二胡、弹琵琶、说新闻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爱恨情仇,通过音乐揭露当时的黑暗。他把自己对痛苦生活的感受通过音乐反映出来,产生了著名二胡曲《二泉映月》。

[Two]、关于蜡染的诗句

1.有人知道描写苗族蜡染的一句诗,词或者句子么

《诗经》提到的有“绿兮绿兮,绿衣黄里”、“素衣朱绣”、“载玄载黄”等。

《诗经》提到的有“绿兮绿兮,绿衣黄里”、“素衣朱绣”、“载玄载黄”等。

这是讲染色的工具,相传有染缸和染棒。根据颜料和染料的特性,分别采用胶黏剂和媒染剂,建立了套染、媒染以及“草石染”并用等工艺。

所以苗族蜡染历史悠久,很多地方都流行有《蜡染歌》(古歌),叙述蜡染的起源。早在秦汉时代,苗族的先民就已经掌握了蜡染技术,据《贵州通志》记载:“用蜡绘花于布而染之,既去蜡,则花纹如绘”,这种蜡染布曾被称为“阑干斑布”。

宋代五溪地区的“点蜡幔”(蜡染)已很盛行。明、清时代,黔中一带苗族也多用蜡染衣料。

综上所述,彩陶绘色、织物染色等历史事实说明蜡染产生已经具备充分的条件。

染布工艺。先用液状蜡将图案绘制在布上,再经染色后除去蜡质而成

蜡染,是我国古老的少数民族民间传统纺织印染手工艺,古称蜡,与绞缬(扎染)、夹缬(镂空印花)并称为我国古代三大印花技艺。贵州、云南苗族、布依族等民族擅长蜡染。蜡染是用蜡刀蘸熔蜡绘花于布后以蓝靛浸染,既染去蜡,布面就呈现出蓝底白花或白底蓝花的多种图案,同时,在浸染中,作为防染剂的蜡自然龟裂,使布面呈现特殊的“冰纹”,尤具魅力。由于蜡染图案丰富,色调素雅,风格独特,用于制作服装服饰和各种生活实用品,显得朴实大方、清新悦目,富有民族特色。查看百科

蜡染是西南民族的传统印染工艺。

你知道吗?蜡染还是中国的传统文化呢!在贵州安顺举办了首届蜡染艺术节,吸引了全世界人民。现在我给你讲一个关于蜡染的故事吧。

从前有一个聪明美丽的苗族姑娘,她为自己的裙子只有一种颜色而感到闷闷不乐,怎么想也想不出其它的办法,她真是急死了。有一天,她来到花园散步,看见一簇簇、一丛丛鲜花,她看着看着就不知不觉地昏昏入睡。

梦见一位百花仙子带进了百花园,她看见那里奇花异草、鸟语花香、蝶舞蜂忙,她一下子就呆住了,连蜜蜂爬满她的衣裙都不知道!直到她醒来以后才知道这是一场梦!忽然,她再次惊呆,原来呀,她的裙子上已有刚飞走的蜜蜂留下的点点蜂蜡,很丑陋。她只好把裙子放到靛蓝的染桶里,然后放到沸水里漂清浮色,等到她拿起来时,居然裙子上的蜂蜡变成了一米米美丽的花纹。

她高兴极了,马上找来蜂蜡,加热,熬化,用树枝把白蜡点在白布上,做出了花样繁多的图案。她高兴地唱起了山歌,她美妙的声音引来了许多同伴,她便讲了这个故事,同伴们按照她的方法做了许多有花纹的裙子。

这就是一个做蜡染的故事。我告诉你们吧,蜡染也可以这样做:先拿一张正方形的餐巾纸,把纸对折两下成一个小正方形,再用水彩在纸上点上几点,然后把纸打开,就可以看见你自己做的蜡染了。

蜡染是我最喜欢的传统文化了,我有空一定去贵州安顺看看,穿一穿蜡染做的裙子。

(腊梅)不是蜡制成的也不属于梅花。梅花用蜡染(红)了腮。飞来飞去的蜜蜂还惊讶,以为(腊梅)花中有蜜糖(注:腊梅的香味香浓,甜且香)。蝴蝶在腊梅花中采花,还将腊梅染得五彩缤纷。(注:腊梅有各种颜色,这是拟人的修辞方法)。(腊梅)开在山坡脚,(人们给它)取名压君葩。

“蜡梅”,本名黄梅,也原产中国,如今在湖北神农架山区还发现成片的野生蜡梅,因其花小香淡,民间称为“狗蝇梅”。栽培的优良品种,花密而香浓,如馨口蜡梅、虎蹄蜡梅、素心蜡梅、檀香蜡梅等,盛产于河南鄢陵,宋时就畅销于汴梁。因其花瓣似黄蜡捻成,芬香又似梅花,故苏东坡称它作“蜡梅”。人们把它与梅花看作姐妹花,其实梅属蔷薇科,蜡梅则为蜡梅科植物,它们的亲缘关系相距甚远。

宋代浙江学者王十朋早已认识到这一点,他曾赋诗云:“非蜡复非梅,梅将蜡染腮;游蜂见还讶,疑是蜜中来。”

整体感知说明文的内容,理清说明顺序1整体感知说明文的内容,理清说明顺序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初中学生在“阅读科技作品时,注意领会作品中所体现出来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思想方法”。要领会作品中所体现出来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思想方法,必须学会分析和理解说明文的内容,要把握说明文的内容,就得理清说明顺序。因此有关说明顺序的考查在近几年的中考中出现的频率较高。但是,在主观题型的冲击下,这一项目的考试分值呈下降趋势,所以我们需要密切关注这一题型的变化方向。

有条理的说明,才能把事物的特征或事理介绍清楚。常见的说明顺序有: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这三种说明顺序一般是就文章的整体而言的(也有一些文章因其特殊的说明对象,其顺序有些固定的说法,比如在下面例文中,属于时间顺序的工艺流程顺序,就需要引起我们的特别注意)。如果在文章的局部分析说明顺序,就应该用一些表示范围比较小的说法。比如,时间顺序中的从古到今、从1999年到2003年等;空间顺序中的从上到下、从南到北、从前到后等;逻辑顺序中的从整体到局部、先总后分、由现象到本质、从结果到原因分析等。

首先明确是哪一类型的说明文,事物说明文往往以时间、空间顺序居多,而事理说明文则以逻辑顺序为主。其次要找出体现说明顺序的重点词语和句子(如:时间顺序往往运用表时间的词语,空间顺序多用方位词语,逻辑顺序常用“因为”“所以”“首先”“其次”以及问答式的句子等)。另外,还可按行文的先后顺序加以排列,弄清文章的脉络,说明的顺序就明白了。

★示例:阅读下面短文,按要求答题。

①蜡染是我国传统民族印染工艺之一。已有2000多年历史,现今在贵州的布依族、苗族中仍很流行。蜡染以经过退浆的帆布、绒布等为原料。

②蜡染制作的第一步是绘画。绘画工人根据设计的图案,用铅笔在布上勾画出来。

③第二步上蜡。选用的蜡有三种:第一种是蜂蜡,熔点62℃~,用来描绘线条最佳。第二种是石蜡,熔点50℃~,用以做裂纹多的图案为最佳。第三种是木蜡和白蜡。在上蜡前,先要熔蜡。蜡熔化后,就可以上蜡了。上蜡就是用蜡刀蘸蜡液,在白布上依图描画。

④上蜡之后是染色,就是根据设计图案,在布上涂抹相应的颜色。

⑤染色后,就该裂纹了。裂纹又叫水纹,就是将涂好蜡的布浸入水中或用直尺压折涂蜡部分,使布上的蜡产生断裂,形成裂纹,富有无穷的自然趣味。

⑥蜡染的主体工程完成后,就轮到脱蜡了。将染好色的布投入沸水中煮,脱去蜡质即可。

⑦最后是烘干。这样就制成了各种色彩、各种花纹的蜡染布。

〖One〗、苗族姑娘作者:短刀现代你在古苗河的温眸中沐浴流水亲吻你每一寸肌肤你是湘江打磨千年的玉你是月光下晶莹剔透的永恒苗族姑娘是谁卸下了你银饰的花冠教高山的流水托起你沉睡的梦你是整个山谷的公主壁立千仞是铁将军把守谁都不能轻易靠近你是天地间最美的虹苗族姑娘出门的时候母亲为你做好了衣裳蜡染的骏马尽情飞度锦绣的凤凰自由腾飞你是深山清澈的泉你是江天金色的凤凰我开始怀疑我的听觉你一定是从远古一路歌唱而来我开始怀疑我的视觉你走路的时候河水泛着金光我开始怀疑我的嗅觉你回眸一笑山花正开得烂漫我开始嫉妒那吻你的河水我开始敬畏那护你的高山你是水中的阿狄丽娜你的温柔让星光迷乱苗族姑娘苗族姑娘头戴王冠身穿史诗〖Two〗、我是苗族人的汉子作者:淡言现代我是苗族人的汉子命中给过我陡峭的山峰,葱郁的森林伸手可及的鸟鸣只要迈开脚步就能与草尖私语我的财富不止于大山和溪流不止于生辉的银饰,古朴的吊脚楼……苗家妹动人的情歌也会一次一次让我的血液千回百转我有古铜色的肌肤,钢铁铸成的躯干山的脊梁我有大自然赋予的灵性只需大吼一声群山就会回敬我一万次回声无须舞台,无须伴奏歌声是从骨子里流淌出来的青苔辅就的地毯只须借一片森林作背景就让彩虹挂在树梢上啄木鸟的鼓点就会让你魂不守舍我不是手执经筒修行的信徒我也依恋山外灯红酒绿的滚滚尘世喜欢夜色中璀璨的霓虹喜欢那些异族的兄弟和姐妹,喜欢那些与命运抗争的子民,同情街头乞讨的残疾人,流浪的狗猫……我从不相信太阳从地平线上升起我只知道太阳是从苗寨的对面坡爬上来的越过我家的屋檐与袅袅升起的炊烟相遇把温暖传递给吊脚楼前挂着的一排排丰腴的玉米我是苗族人的汉子我用一把芦笙吹响爱情,亲情,丰收我的歌声高过山峰长过直白向东的河流,只因我是蚩尤始祖的后裔,苗家的汉子〖Three〗、西江千户苗寨作者:陈林海现代夜幕比我先到达西江漫山遍野的灯光早已为我准备好一场辉煌的盛宴我木呆着不知道从哪开始才能摸到时间的轨道雨是匆匆赶来的一脸倦容被我搀扶着从山腰走到山脚吊脚楼躲在历史的暗角看热闹的人群挤走了荷塘一夏的蛙鸣我在想第一盏灯是在哪个屋子里最先点亮然后再传播火种如果一年点亮一户那么千户千年的光阴又要经历多少艰辛磨难风吹雨打这个屹立在天地间的露天博物馆把苗族文化摆放在山野间用现代的方式演绎着我真想像山间来回逡巡的风从这一扇门穿过另一扇门从这个朝代走到另一个朝代(注:西江千户苗寨位于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雷山县西江镇,是一个保存苗族“原始生态”文化完整的地方。)

〖Four〗、苗族哭嫁作者:独上西楼现代哭完所有亲人对自己的好哭来所有亲人相送的丰厚嫁妆明天我就离开父母离开兄弟姐妹离开生我养我的小村寨随喜欢又陌生的阿哥去到从来没有呆过的家相处一个村寨的陌生人今天有一千个理由任性今天仍然是父母亲最疼爱的闺女今天是兄弟姐妹们形影不离的玩伴今天有一万个理由哭嫁我们以习俗的名义给你幸福和庄严的仪式哭嫁一个月哭出所有的情感前面那些手足情深的日子在亲情倾注中我泪流满面请允许我哭得像个孩子在哭嫁声中穿上苗族最美丽的服装戴上最爱的银饰我是从天上下凡的仙女跨过娘家的门槛美丽而自信在我跨入婆家大门的那一刻我会发自心里微笑给我深爱的人和我喜爱的未来我将成为最美的妻子我将成为比较好的妈妈我站在哪里啊都是一道最美的风景〖Five〗、假如苗语消失了作者:寻安现代假如苗语消失了世界将缺少一件交流的工具民族森林里将有一棵古老的大树死亡只留下干枯的躯体所有的知识,所有的传承都将随飘叶落下,化作泥土供养给其他的大树几百年后那美丽的苗服,那精致的银饰那洁白无暇的鸽子花,那多子多福的石榴图所有的种种……都将接近死亡,或已经死亡只留下一件件毫无生命力的器物甚至连器物都不会留下腐烂、风化在历史的长河中再过几百年后也许会有学者、考古学家知道但那又怎样,徒留一声声可怜的叹惜到那时,还有几个人会记得"苗年”,会记得“四月八”会挑花,会刺绣,会织锦,会蜡染会制作那美丽的银饰对于苗族人而言,谁还会记得也许都忘了忘了苗族的历史忘了苗族的文化忘了苗族的节日忘了苗族的风俗一切有关苗族的苗族人都忘了如果有一天你遇见了我我说我是苗族但是却只能说其他民族的语言只知道过其他民族的节日你会怎样看我是怜悯,是嘲笑还是无奈,又或是一笑而过如今的社会各行各业都竞争激烈都遵循着自然的法则强者生,弱着亡苗族的语言正在逐步走向死亡苗族语言的再生力正在不断衰减新生的事物,都一律沿用其他民族的名称什么电脑,什么手机,直接照搬最可怕的是许许多多的大人们,不再教导孩子们说苗族的话不敢想像,几百年后苗族将往何处而去还能往何处而去。

[Three]、有关吴文化的歌谣,各位帮帮忙吧!

宜兴古称阳羡,历史文化悠久,地方上还流传着许多民歌民谣。据县志记载,宜兴的民歌民谣分山歌、盘歌、号子、小调、唱春、宣卷及散花等形式。但近几十年来逐渐淹没、稀少。四十多年前,宜兴文化馆、省音乐家协会等单位还做了一定的收集总结工作,而现在几乎无人问津了。

宜兴的民歌民谣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反映了过去的人情风俗和社会生活。如《牵砻山歌》、《养蚕谣》、《长工谣》、《陶工谣》等,是时代特点和底层劳动人民生活的写照。抗日战争期间,宜兴和江南百姓参加新四军抗日,如:

“吃菜要吃白菜心,当兵要当新四军,抗日报国有名声。哎呀、哎呀,抗日报国有名声”。长工谣如:“春季里来雨绵绵,手拿铁耙去锄田,一早做到天乌黑,长工日脚真可怜。”陶工谣:“坐正月,闲二月,三四五六平平过,七死八活九还魂,十月里头动动手,十一十二无人问。”这歌谣反映了过去丁山一带烧窑工们的生产特点和他们的苦楚。

有些歌谣有鲜明的地区特点,过去的徐舍一带,经常淹大水,百姓深受其苦。如歌谣“徐舍万亩圩,河高田面低。月半十六落大雨,十七十八车大水。十九二十破只圩,背着衣包上张渚。”徐舍是宜兴西乡的低洼地区,“破圩”也就是大水决堤,田里一片汪洋,要颗粒无收了,只会挟只衣包到张渚做工糊口了。还有西渚、元上一带的民谣。“七十二涧下西洋,十年倒有九年荒,三天勿雨干筱王,日雨三寸淹亳阳。”原西渚乡叫“西洋渚”,现在是西渚镇。半山区涧沟涧滩多,自然条件差,所以叫“七十二涧下西洋”。“筱王”、“亳阳”也都是当地地名。那里不下雨干,但一下雨就淹。你说过去百姓的日子会好过吗。

有些歌谣反映民俗风情,如《抢亲歌谣》:“前清老将,对对成双,炮仗一放,去落刀枪。金钱姑娘,动手就抢。”过去定下了亲,但没有钱办喜事下聘礼,那就“抢亲”。这是旧俗,过去也不讲“人权”,现在没有了。《大头歌》:

“大头大头,落雨无愁,人家有伞,我有大头。大头大头,死出风头。小鬼领袖,阎王走狗。抓起人来,要我动手。到出棺材,我走前头。”《乘凉歌》:“六月里蚊子哼哼响,端只搁排凳去乘风凉。拍拍凳你小官人坐下来,我扇扇子一人扇风两人凉。”还有童谣《南山》:“脚趾扳扳,扳到南山,南山有会,青龙宝贝。宝贝南、宝贝北。宝贝田里种小麦,小麦开花,癞痢庄稼,缩了一只臭臭大脚。”这个“脚趾扳扳”我小的时候也哼过。还有我亲娘教过的:“抖抖虫虫飞,飞到南山吃白米。”还有一只《颠倒歌》,但记不全了:“我从来不讲丁倒话,今朝讲个话丁倒。开开天来望望门,满天亮月一粒星……”这些歌谣都用宜兴话说唱,有浓郁的吴方言特色,朗朗上口,本地人听起来比较亲切。

有些歌谣流传的历史已经比较悠久,而有些也不过几十年历史。如解放前宜兴城里流传的《茶馆歌》:“地方风俗不改良,习惯仍旧吃茶忙。茶价虽然日日涨,一百五十不肯省。‘顺和’开勒长桥头,地点适中聚米商。‘畅和’也勒城中央,盖屋造房寻宽畅。‘鸿园’就勒书院巷,三五阔少叙话堂。‘南泉’老板最和气,两人一碗不较量。还勒楼上设书场,招揽生意翻花样。‘阳羡’就勒新街上,夏天吃茶好风凉。‘春泉’、‘访和’、‘步瀛楼’、‘亦园’、‘先春’、西庙巷,爿爿茶馆茶飘香。”这个茶馆歌大约创作于抗战结束到解放前夕这段时间内,歌谣记载了宜兴茶馆分布的历史和特点。顺和楼茶馆上可以欣赏“蛟桥夜月”,这里是米行商人聚集的场所;畅和茶馆在南大街上,解放后作为老虎灶和书场还存在了很久。过去畅和茶馆是泥水木匠聚集的地方,要砌房子只要到畅和寻匠人作头。“南泉茶馆”在原蛟桥浴室那里。两个人一壶茶,只收一份钱,所以说老板和气呢。亦园、鸿园及西庙巷那里是宜兴的文人雅士、编辑记者等聚会的场所。过去宜兴的大茶馆热闹时一天还能卖上千壶茶。茶馆也是歌谣的一个集散地。许多歌谣的创作者大多已难查考,有些歌谣是口口相传,有些歌谣显然也经过了后人的加工。像《茶馆歌》的作者大约是城里的说唱艺人。

这些歌谣有过去的地方历史和文化的烙印,是宝贵的文化财富,但越来越少了。如果现在重视起来,去发掘的话,可能还会发现一些有价值的宜兴歌谣吧。

〖Two〗、苏州、无锡共同申报吴歌非物质文化遗产

作者:是日已过提交日期:2006-3-23 12:31:00

婉转清丽重焕生机不老吴歌今又唱响

不久前,在我国公布的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推荐项目中,国家文化部已经受理了无锡关于“吴歌”的申报补录要求,初步同意把无锡作为一个申报主体加入名录,由苏州、无锡共同申报吴歌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产地:江苏南部、浙江西部,以及包括上海在内的整个长江三角洲地区。

传世特点:清新委婉,吴侬软语,乡土气息浓重。

代表产作品:《江南可采莲》、《吴孙皓初童谣》、《子夜歌》、《月儿弯弯照九州》、《栀子花开六瓣头》、《五更调》、《苏州景》、《南山有鸟》等。

吴歌是流传于吴语方言区域的民歌,俗称山歌,又称吴声歌曲,源远流长,自成体系,以清新委婉的曲调和吴侬软语的地方特色而名闻遐迩。

锦锈的江南是传唱吴歌的故乡,浩瀚的太湖是孕育吴歌的摇篮。吴歌曲调高昂而悠扬,清而不靡,一般用管弦及金石丝竹乐器和之。其体裁都为赠答之辞,一问一答,或自问自答。其题材多为男女恋爱,或反映战乱离别之苦。著名的“月儿弯弯照九州,几家欢乐几家愁,几家夫妇同罗帐,几家飘散在它州。”曾经风靡一时,脍炙人口。

吴歌在历史发展中,有过四次大规模的搜集总结:第一次是两汉魏晋南北朝时期,吴歌经过总结加工,变成了为统治阶级欣赏的乐府文学,吴歌开始流入城市。第二次是在明朝,文学家冯梦龙大量搜集、总结吴歌。第三次是在民国时期,著名历史学家顾颉刚总结出版了《吴歌甲集》,撰写了论文《吴歌小史》,在学术界颇有影响。第四次是建国后,开展了大规模搜集和总结吴歌的活动,并形成吴歌学。吴歌对戏曲艺术的发展影响巨大,评弹、苏剧、昆剧中至今保留了吴歌的调子,形成曲牌,如《山歌调》、《乱鸡啼》、《金绞丝》等。

吴歌,又称吴声歌曲,是指江南地区用吴语演唱的山歌、小调、号子等民歌。锦锈的江甫是传唱吴歌的故乡,浩瀚的大湖是孕育吴歌的摇篮。江南有着极其丰富、光彩照人的民歌宝藏。从吴歌的音乐形式来看,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篇幅不长的短歌,一类是长篇叙事歌。

短歌包括山歌、时调小曲和劳动号子。委婉的吴侬短语,加之曼丽甜润的曲调,使吴歌带有江南水乡特有的清丽柔和风味。

吴歌多咏爱情生活,与“西曲”中多述商旅生活、水边离情,及北方民歌多勇武粗扩的风格有很大的不同,因而独具一格。吴歌历来被认为是文学史上的一绝。吴歌最为著名的短歌是以“子夜”为题而作的《子夜歌》,相传为晋代一个名叫子夜的女子所作。歌中唱道:长夜不得眠,明月何灼灼!想闻欢唤声,虚应空中诺!这里描写一个女子在深夜里仿佛听到情人低低的呼唤声,情不自禁地空自答应,非常生动传神:夜静人息,万籁俱寂,一轮圆月当空悬照,蒙陇的村舍在淡淡的雾霭中显得更加秀柔,如仙山琼阁,虚无缥缈。我们仿佛感到了春夜的清爽,闻到了淡淡的花香,仿佛听到了姑娘那甜甜的应答声,在微风中飘荡。人们不自觉地走进歌儿营造的轻柔宁静的气氛,简直不敢大声喘气,生怕破坏了这美的意境。这首歌意境深远,感情轻柔似水,令人身心为之一清。

吴歌中的情歌,以《子夜歌》为代表,委婉而含蓄,给人一种“水”的感觉,感情的抒发悠远绵长,在人们心中旋来旋去,虽不强烈,却余波荡漾。

山歌,盛行于江浙一带每个乡村,农民们称它为“解疲劳”、“解烦闷”。浙江省嘉善县的山歌最为流行,至今,那儿的农民还能吟唱几首。

山歌中还有船歌、儿歌。夜间摇船,颇感寂寞,一曲山歌,一问一答,可以驱除睡意,带来欢乐,像《夏墓落》往往是摇船时唱的。

山歌的演唱,也是有独特的时间和场合的。山歌的演唱时间,习惯上是从春天插秧开始,到秋收稻谷为止,冬天是不唱的。耕田时,在赤日炎炎下,双膝跪地,在茂密的稻苗中,双手除草,十分艰苦,但是,唱歌能消除疲劳。因此,深受百姓的喜爱。

54岁的沈建华是常熟市古里镇文化站副站长,他被誉为当地的“山歌王子”。七八岁时,沈建华的老家门口有两条河交界,每到晚上,附近的农民们总是三三两两地坐在水泥桥面上休息乘凉,对唱山歌。这样的场景深深地印在沈建华的脑海里,他在潜移默化中爱上了山歌,山歌成为他生命的一部分。

在常熟白茆地区,从八九岁的孩童到80多岁的老人,都会哼上几句山歌。传统演绎形式为“四句话,每句七个字”,除个人独唱外,如今还有多人合唱、载歌载舞、表演唱等,歌词内容更为广泛。今年10月份,规模盛大的“白茆山歌会”将如期举行,沈建华介绍说,届时参加山歌表演的男女老少都会穿上漂亮服装,坐在船只上,用“盘、答、对、唱”四种形式演绎山歌。山歌会当晚,参演的歌手有40多人,两岸围观群众成千上万。“在一年当中,举行山歌会是白茆人最盛大的节日,”沈建华介绍道,即兴演唱最能调动观众的情绪。从今年开始,白茆山歌会将作为传统活动固定下来,每年举办一次。

钱阿福,无锡一久居乡村的农民,却被称为“国宝”。钱阿福自小生长在美丽的太湖之滨、吴歌之乡的古吴梅里无锡东亭镇竹园村。阿福不识字,然而他的山歌阐述了不少民间文学和吴文化的规律。如:“山歌经风传千年”,“吴歌如海源金匮”,金匮是无锡的旧名,短短两句歌谣,阐明了吴歌的起源。又如:“吴文宝塔有几层,小调曲子为塔身,山歌民谣是塔基,滩簧戏剧结了顶。”短短四句歌谣,是对吴文化的精练概括,把小调曲子、滩簧戏剧都是在山歌民谣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关系说得明明白白。再以《稻家谣》为例:“正月半,煝好田角吃团圆,二月半,搓好绳团加田岸……十二月半,新米团子斋罗汉。”他把“看多花灯闹春耕”直到十二月半的江南农事和民俗都概括进去了。还有《端午闹龙舟》、《喜新年说唱》、《元宵花灯》等,好比一幅幅生动的江南稻作地区的民俗风情画。

钱阿福对吴歌事业贡献巨大,“吴歌王”名不虚传。单拿他唱的22部中长篇叙事吴歌来说,就打破了“汉族无长篇叙事诗”、“江南无长篇叙事歌”的定论。他唱的6860首短歌又那么异彩纷呈,令人倾倒。钱阿福震动了中国民间文学界、学术界,并引起世界民间文学界的重视,德国学者瑶贝克教授将阿福唱的《沈七哥》翻译成德文,并来信说:《沈七哥》是中国最早的汉族民间长诗,是世界少有的“创世诗”,它不仅开创了生产,同时开创了文化。日本、法国、美国、加拿大等20多个国家的民歌家,也纷纷奔向无锡梅里拜访他。

如果说钱阿福是宝,而掘宝人就是毕生从事吴歌研究的朱海荣先生。钱阿福的山歌主要是通过朱海荣记录、总结、润色、发表,才为世人所知。朱海荣也是从记录总结钱阿福的山歌,开始他长期艰辛的吴歌事业。早在上世纪五十年代,朱海荣便从钱阿福口里记录到不少山歌,那时只是比较零碎地总结,想方设法甚至化整为零找机会发表,还不署大名。终于有一天,朱海荣记录完了钱阿福的山歌。朱海荣感到阿福是个宝,阿福自己也说:“肚子里好歌千千万万万千,勿倒秧田好唱一千零八十天。”“唱仔十日八夜勿作兴倒秧田,肠角落里刮刮还有三大船。”好一个三大船!太湖之滨的水乡歌王竟有这等豪迈的气魄!

无锡许多长篇叙事山歌,如《沈七哥》、《薛六郎》、全套《啥个啥》以及《小五姑娘》等等,都是钱阿福唱出来的。以后,朱海荣每次跑到东亭、竹园村,都能从钱阿福那儿记录到许多短山歌、长山歌。钱阿福遇朱海荣,如遇知音、挚友,朱海荣不仅把钱阿福当成知音、老友,更施以师辈、长辈之礼,他帮助阿福收徒,为阿福祝寿,拍《歌王阿福》电视片。

“让人心痛的是,现在无锡只有七八个人会唱吴歌,吴歌保护迫在眉睫。”朱海荣老人又忧虑地说。

近来,吴歌已经入选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推荐项目。我们都已看到,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变化,包括吴歌在内的许多优秀古老文化正在逐渐消失。我们虽没有理由一定要现在年轻人学唱吴歌,但应该让优秀的古老文化有所留存,让后人知道他们的祖先曾经拥有过如此精彩的口头文学。这些文学应该成为今日创作的丰富资源,成为世界文化宝库中的一部分。现在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组织对我国诸多的文化遗产十分重视,如长城、故宫、秦陵兵马俑、昆曲、剪纸等20余种古代遗迹或文化艺术样式已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吴歌也具有这样的资格。(华东旅游报)

当我们试图窥探一个民族的历史概貌时,除了潜心对其政治、经济的状况的研究,还要潜心去研究它的文化艺术。因为我们不能不承认,文化艺术是政治、经济作用的产物。阳新民间歌谣正是这种反映的产物并作为阳新历史风景线上的一个透视亮点,可使我们清楚地看到阳新人,智慧和力量的发掘、勤劳和勇敢的品性……

阳新历名富川、永兴、兴国县,有两千余年的建置历史。北依长江有半壁之险,南襟幕阜有藏龙卧虎之林,西边江夏东出豫章处吴头楚尾,沃野千里养万民之性。

阳新人,笃耕尚种,长于治生,俗朴风醇。他们所创造的西周时期的港下古矿冶,战国时期白沙牛头山的青铜镜均堪称巴濮文化的象征;而黄庄高雅的山鼓、穿号子,通俗易懂的蒿里,情真意切的哭嫁等阳新乡土歌谣,更是深蕴着南国文化之特质,可见中华文化的古老佐证。

阳新歌谣长期以来受楚吴文化的沐浴,伴其语言、习俗、地理、气候等的制约,在内容在形式上,均铸就了不同他地的总体格局,从而具有自己鲜明的个性。

首先是同生产劳动相结合,或祈神言志,咏卜丰年,或歌家事抒怀,咏古道今,天文地理无所不猎,有着农郁的生活气息。阳新歌谣在阳新人的童年就已视为食粮,伴随学步伊始,弘扬“劳动创造世界”的深刻哲理。“穿针/引线/磨麦赶面。/”这道既通俗又深奥的童谣可使我们联想到人类童稚时期的歌之祖“竹弹歌”:“断竹/续竹/飞土/逐宾。”/又如“请起秧神到田旁/金谷娘/请起秧神到田旁。/秧神难为开金言/金谷娘/赐于凡人金谷仓。”/这首崴崴伊始,长幼相传的农事劳作穿合体田歌,句法奇特,思维活跃,无不体现了阳新人盼望五谷丰登,植根于土的醇朴情感,劝力启人,古朴深遂。

宋书云:“”夫人情所动,感物悲愉,发为咏歌,借抒胸臆……”(中国论文史第25页)用情作为首子是阳新歌谣的又一显著特征。这类色彩歌谣体是大量的,其常与婚姻、家庭相结合,一般语言隽永真挚见风趣、诙谐,不鸣则已,鸣则惊人。“山歌不唱锈了香,/大路不走起了茅林/关刀不磨锈了口/镜子不抹不光明/姐家不去别了情/”这首五句子高腔山歌,运用重复叠起的比兴手法,叙说了一个青春少年对爱情的忠贞追求和希望。

阳新歌谣中的风俗歌,是一个独具风格的“家族群体”。大多与婚丧庆典相结合,表现鄂东南一带独特的风情。如“女呀/碗豆开花勾儿心/劝女莫嫌婿家贫/富贵哪有长富贵/清贫未必总清贫/人好水也甜三分/”这首嫁女哭唱的嫁歌,不仅记录了鄂东南一带千百年来的哭嫁习俗,而且其艺术价值也十分珍贵不凡。直感中诗意苦中渗甜,母爱中显现出道德的戥秤,寓意是耐人寻味的。

阳新,曾作为中国现代革命的摇篮之一,自辛亥革命以来,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产生了一大批革命歌谣,也是阳新歌谣在传统艺术之基础上,一次质的飞跃。“天上雪/瓦上霜/可怜野鸡冻得昂/野鸡还有一身毛/可怜乌龟水里跑/乌龟还有一身壳/可怜泥鳅打赤膊/泥鳅还有一身皮/可怜燕子汾上飞/燕子还有一个窝/可怜穷人无法活/无活活/找条路/当红军/争自由。”这首曲三言体拓展、自古承袭发扬光大于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的时政歌谣,以拖板车、滚雪球的奇妙手法,累累贯珠,一气呵成。较好地道出了穷苦百姓当红军,争自由,求生存的深刻道理。无论就其思想性、人民性、艺术性,均是一首不可多得的珍品。

阳新歌谣大多是披着音乐翅膀的乐歌,而谣则是以词入声的谣歌,两者均具有较强的音乐性。就其音乐体裁分析可初归九类:号子、山歌、渔歌、田歌、灯歌、小调、儿歌、童谣(包括韵文叫卖声)、以及风俗歌类等。其中说歌因现代劳作方式的飞速改变,流传下来的数量较少。就其音乐特征来看,无论歌、谣,其调笥鲜明多欠为微,除山歌中有一定的[Seven]、六声性旋律外,五改朝换代性曲调占大多数。从曲体格调看,以双句、四句为主,余有单句、三句、三句半、四句半、五句、五句半、六句、七句半、九句半以及赶句子(又称垛句)这些句体结构,大大丰富了阳新歌谣的艺术思维。

历史用民族的文化刻下自己的年轮,从而宣传古老、挺拨而深沉,歌谣把民族的思考雕琢成时代的号角,从而发出呐喊、愤概和欢欣,而作为创造阳新歌谣的是新人,历史将永远铭刻他们的美名。

“水在山中溪中淌,歌在人民心中流”。愿这份宝贵遗产为共和国的文化振兴,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END,本文到此结束,如果可以帮助到大家,还望关注本站哦!